开展基站蓄电池在线容量维护的几个步骤
2017-06-10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蓄电池在线容量维护技术”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基本成熟。实施后不但消除了基站蓄电池的故障,而且大幅度减少了蓄电池的消耗量,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这项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的购买硬件设备就能产生效益的,不同的实施方案,收益差别也很大,本文就通信公司引进和实施这项技术的条件做了说明。
内容简介:“蓄电池在线容量维护技术”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基本成熟。实施后不但消除了基站蓄电池的故障,而且大幅度减少了蓄电池的消耗量,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这项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的购买硬件设备就能产生效益的,不同的实施方案,收益差别也很大,本文就通信公司引进和实施这项技术的条件做了说明。
关键词:阀控蓄电池、维护
通信基站蓄电池是需要维护的,这一点已有基本的共识。但用哪种工艺和标准维护,却有完全不同的意见和效果。
笔者向通信公司的基站电源管理这推荐采用“在线容量维护工艺”。
现在要实施的通信基站蓄电池维护,是对蓄电池使用全过程的性能检测控制和容量维护技术,简称“在线蓄电池容量维护技术”。
现在基站蓄电池出现使用寿命被缩短到50%以下的问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不是单靠维护就能解决的,笔者提出了36个相关的因素。这需要从电池的选型、组合结构、上线后维护、备品电池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这个目标是电池故障引发的事故降低到“0”,电池使用寿命延长到10年以上。
实施这项技术,需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提高认识,制定本公司维护标准
这项工作需要业主的配合,业主首先要认识到问题根源在哪里?需要采取哪些对策?对36个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就知道为什么现在颁布的行业维护标准实施后无效?现在能采取那些措施?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做哪些制度和标准上的准备?这些问题,需要一次深度的技术交流。举办一次技术培训,课程讲授安排7小时,操作演示需要在基站实地进行。课程的内容是介绍通用的维护工艺,但各地的环境条件不同,不能全部照搬。全面实施这项工艺,需要人事、计划、财务、技术等部门的配合,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在培训班上,通信公司提出现在存在的问题,互动交流才能有适合本地实施条件的工艺出台。
下面举4个突出的问题,说明电源管理者提高认识的重要性。
1.1基站采用不合理的蓄电池并联结构,会诱发蓄电池串的单边发热和损坏,单靠更换已经失效的电池,是无法稳定在线运行质量的。为什么并联结构会引发电池损坏?现在全国为什么会普遍采用这种错误电路?业主认识到深层的原因后,才有可能要对在线电路结构改造,就需要额外费用。对新装电池,业主只要在合同中提出要求,不需要增加成本,安装者就可按要求完成,这是要通信公司在采购环节提出的并完成的。通信公司如果只是用经费购买达到入网标准的电池,就不能解决产生故障的根源问题。对于已经安装的电池,就难以改动。在新电池安装时,就采用新的合理方案,经过几年的更新,就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为减少故障和损坏提供基础条件。
1.2阀控电池运行中电解液的水分是逐步散失的,统计数据是500Ah的电池,在基站工作条件下,每年耗水250mL左右。由于缺水,到第4年,电池的容量就衰减到报废限界。这是电池的特性决定的,与电池是否有充放电循环无关,厂家的质保期也就确定到这个时间。由于缺水,使蓄电池的300多次充放电循环使用价值无法发挥出来。在已经颁布的维护标准中,却没有补加水的规定。加什么水?如何加?加多少?如何避免加水后电池损坏?为什么在基站条件下,蓄电池理应是不会发生硫化,但却又普遍发生了硫化损伤?业主知道这些问题,就允许维护人员开展补加水的作业,消除电池的这类非使用性损坏。
蓄电池的补加水,有严格的工艺要求。许多地方补加水后,电池发生损坏。操作者就误认为电池不能补加水。其实是不会按合理工艺补加水的错,而不是补加水的错。
1.3现在更换电池都是整组进行的,在合理使用条件下,10年内其中只有1~2个电池失效,并非全部损坏,整组更换电池造成的浪费可想而知。为了发现落后电池,移动公司曾推广“内阻检测仪”,这是国际电工协会IEEE1188号标准推荐的检测方法,实践证明的是低效能的工艺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什么?为什么是低效的?我们采用高效的检测方法是什么?如何验证测量数据的可信度?业主得到我们的的检测数据能说明那些性能?当发生掉站退服事故时,如何认定责任?
有效的检测是合理维护的基础,四川内江新泽电子科技公司18608328181采用的308型检测仪,能迅速确定落后电池的位置,更换失效单节,恢复基站蓄电池的供电能力。在四川铁塔公司几个分公司的实践证明,这项技术是国内领先的,并决定在全省逐步推广。
1.4一体化基站采用12V的连体电池,为什么这类电池使用寿命只有1年多?在没有震动条件下使用寿命远却低于汽车环境?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这些问题,对在线蓄电池的运行质量至关重要,没有电源管理工程师层面认识的提高和工作配合,维护人员是无法单独完成的。
技术交流的结果是要产生一个本地通信公司的企业标准,名称为“基站阀控铅酸蓄电池使用维护标准”。有了这份文件,以后实施维护就有了合法的依据,也就规范了维护方和接受维护方的责任和权利。
2确定维护经费、维护范围和维护人员
有了维护标准,确定了维护基站的数量和范围,就需要确定维护人员。维护人员要熟悉基站的位置和安全操作规程。把蓄电池的维护交给现有的代维公司,较为合适。维护人员要把维护数据汇总后发给电源管理工程师。
蓄电池的性能变化,是个缓慢电化学反应的过程,不需要每月检查一次。有的电源管理者要求每月检测一次,对照检测的数据,就可知道,这是不必要的。合理的检查频次,是根据电池的安装时间和实际状态确定的。如果每月检测一次,就会有许多无效劳动。
维护经费的支出,约30~50%是交通费用。在城区和边远山区,会有很大的差别。
3制作和管理备品
在仓库中存放的下线电池,有一大部分是可以继续使用的,这部分电池经过备品作业的分拣,加水、充电、自放电检查、存放的工艺环节,就变成了可以做备品使用的电池。
这个工艺的实做培训,全过程需要一周时间。通信公司如果在仓库提供场地,就可大幅度减少搬运等辅助成本。
有的通信公司为了管理的方便,把租房修复电池全部推给维护公司。由于电池修复风险很大,通信公司无法提供待修复电池的质量数据,成功率并不完全取决于工艺本身,修复过的电池,即使检验容量合格,也不能立即上基站使用。自放电检查需要28天时间,修复公司往往承担不起租房费用。
基站蓄电池的损坏,是从单节开始的,及时更换失效单节,就可以避免电池的连带损坏。现在没有这个制度,只能整组更换电池,报废返厂。有了合格的备品电池,就可恢复许多蓄电池组的供电能力。返厂的蓄电池,可以回收25%的资金,把其中可以使用的电池转换成备品,不但直接可以收回50%以上的资金,同时保障了在线电池的运行质量。
实施这个工艺环节,需要除硫化充电机和库存充电机两个专用设备。前者用于电池的容量恢复,后者用于消除仓储期间的自放电。
4在线容量维护
在基站使用的蓄电池维护,主要做以下几件事:
4.1补加水恢复蓄电池结构容量。
4.2容量均衡性检测和更换失效单节。
容量均衡性检测不使用恒流放电法,也不测量蓄电池的电导内阻。而是采用直接测量蓄电池的供电能力。这是在给蓄电池施加200A恒定负载电流,在特定时间测量蓄电池提供的电压值,这个数值直接表达了蓄电池的负载能力。这种检测方法,检测电池组中的落后电池,无一漏网。由于有定量的分辨能力,所以在发生事故前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位置,做到防患于未然。对蓄电池引发的火灾隐患,可以在酝酿的过程中,就排除它。
这种测量方法测量一个基站的48个蓄电池,大约需要20分钟。
测量设备有两种,测量2V单节电池的308型蓄电池检测仪,用于宏基站。测量12V连体电池的1202型检测仪,用于测量一体化基站。
这项技术的实施,基站电池的消耗量会大幅度下降,电池销售利润的受益者是不欢迎的。
编辑:《电源工业》杂志
来源:段万普: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电动汽车实验室 / 吴彤:云南德范绿源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
上一篇:基站蓄电池报废鉴定和备品制作
下一篇:基站蓄电池维护中的无效劳动
相关信息
MORE >>-
ADI公司和宇通集团推出首款面向电动重型车辆市场的无线电池管理系统
随着全球向净零排放迈进,ADI的电气化解决方案旨在加速实现交通运输与能源网络的脱碳。通过提供先进的电池、电源和能源管理技术,ADI帮助包括电动汽车、储能系统、输/配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内的电气化生态系统实现高性能、高可靠地弹性运行。
-
行业报告丨2022年全球锂电池粘结剂出货量达8.2万吨 国产化替代任重道远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锂离子电池粘结剂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
-
电池保养这份电动车“防晒"攻略必不可少!
天气变得越来越炎热,空调、WiFi、西瓜夏季必备三件套也安排起来了,为了更好地满足出行需求,夏季电动车防晒养护工作必不可少。
-
电池进入CTC时代,软包电池如何做大?
从全球来看,电芯都是在往巨大化发展,这一方面是为了制造效率,同时也是考虑到整包的成组率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在铝塑膜国产化之前,软包电芯在国内市场一直处在较为弱势的位置。但随着国内材料生产的进步,以及软包技术的不断积累,以孚能科技为代表的大软包电芯的技术路径也是做大尺寸,并在结构上进行优化。这个路径的发展步调与方壳、圆柱电池是保持一致的。
-
近20家企业入局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追踪
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落地被行业视为破“锂”垄断的重要路径,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钠离子电池的赛道。
-
钠离子电池成资本市场“新宠”,谁在抢先布局?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到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取得新进展,钠离子电池、模块化换电等取得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