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中国电源产业网-新能源与电源官方网站

向“新”而行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5-07-24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1753325536976.png

向“新”而行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基本情况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历经30多年的接续发展,已从建设之初的一片田野发展成为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地区生产总值从1亿元到突破2800亿元,工业总产值从占全市的0.1%到占22.2%,以北京0.3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30%的工业增加值,形成了以高端汽车及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和规模稳居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梯队。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作为全国唯一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区政策叠加的经济功能区,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勇当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

做法成效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事关产业长远发展。经开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目前,已培育出4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并形成以四大主导产业为优势、以未来产业为引领的高精尖产业格局。

(一)坚持高点定位,强化规划管控和刚性落实

坚持前瞻性布局规划。老一辈建设者以超前的眼光和前瞻性思维,找准发展定位、明晰发展思路、科学编制规划,为经开区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经开区始终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立足区域实际,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有机衔接产业空间布局、高能级平台建设、产业创新生态、城市治理体系等方面,在盘存量、拓空间、增动能、促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产城融合,着重推动职住平衡,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打造韧性安全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坚持稳步推进科学发展。经开区按照“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模式,从建设之初的3.83平方公里逐渐扩展。《亦庄新城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将经开区总面积扩展为现在的225平方公里。经开区规划面积逐步扩大,区域发展目标更加明确,规划刚性落实要求更加严格,目前正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建设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

(二)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经开区在“审、管、执、信、监”各领域各环节加大力度降门槛、统标准、简流程、缩时限、提质效,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构建“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打通企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围绕重点产业成立工作专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一站式”“管家式”服务;设立亦企服务港,将“最多跑一次”变为“服务送上门”;探索开展“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科学减少检查频次,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拿地即可开工”审批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压缩摘地后的审批时限,保障审批质量和效率。

2022年9月,京东七鲜超市拿到了经开区颁发的DIY综合许可证,这是全国首张经营领域最广的综合许可证。京东七鲜超市获得的这张综合许可证,申报材料从54份减少到21份,申请表单从4份减少到1份,办理时间从17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让企业实现“只跑一次、只填一表、一次办成”。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2020年9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在经开区挂牌。此后,经开区以国际化、便利化为着力点,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提供更多要素保障,开设“两区”服务窗口,提供多元化涉外服务,设立北京首家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加大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外资研发机构、重大创新平台引进力度,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建设了进出口“绿色通道”——中关村国际生物试剂物流中心(简称“南平台”),打造标准国际人才社区、布局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并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等。2023年,先后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支持外商投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升外企服务力度若干措施》,构建了外资企业“2(政策+措施)+X(扶持事项清单)”的政策支持体系,助力外资企业更大力度扎根北京亦庄,共享中国市场、中国机遇、中国红利。

(三)夯实产业根基,推进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建设

高水平建设国家信创基地,集聚信创基础软硬件领域70%以上的头部企业,已覆盖高性能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整机终端、系统集成、网络安全服务等信创全产业链,形成了在技术应用领域的主导权。2020年启动建设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目前已进入3.0阶段,形成车路云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成为自动驾驶创新策源地,集聚了40余家产业链关键要素企业。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创新实施“七促”工作机制,针对高精尖项目不同发展阶段,从项目签约、摘牌到开工、竣工、投产、技改、达产,为企业提供主动式、全发展周期的服务,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从诺基亚等重点通信龙头项目带动到“集成电路双1+1工程”系列项目、信创园系列项目等多个项目落地,从可口可乐作为第一批外资企业落地到拜耳制药等国内外企业形成涵盖细胞治疗、创新药物等大健康服务体系,从奔驰企业带动关键零部件聚集发展到小米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制造、研发、测试全链条发展,经开区通过龙头带动、集群联动、平台推动、政策驱动的组合拳,实现产业集群“提级、提速、提质、提效”发展。

以专项支持政策为高精尖赛道保驾护航。以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为例,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产业支持配套政策,针对行业普遍发展规律和共性需求特点,聚焦高端医疗设备、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数字医疗等前沿领域,从普适性到个性化,从产品研发到上市流通,搭建起生物医药产业全环节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以共性要素为支撑破解发展难题。围绕金融支持、土地空间保障等发展要素,先后出台30余项普惠性政策,年均投入资金规模超过50亿元,对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推动科技创新起到积极作用。在金融支持方面,设立10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符合经开区产业布局和战略定位的领域;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通过股权形式投资、固定利率方式退出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土地空间保障方面,先后出台《亦庄新城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实施办法》《亦庄新城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广五级产业链供地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抓好科技创新,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经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的主平台,增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既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也是代表首都经济抢占制高点、发挥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建立以“科创二十条”为主线的“1+X”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持续强化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推进产业发展能级不断跃迁。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一条液晶显示8.5代生产线,第一个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第一台云计算服务器,第一台商用模块化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等等。中芯国际已经成为全球前四大晶圆工厂,京东方在显示屏各大主流应用领域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拜耳医药成为北京市首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制药企业,GE医疗在全球销售的每三台CT设备里就有两台产自经开区。

针对不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卡点、断点,经开区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构建了突破集成电路卡脖子“攻坚态”,实施“双1+1工程”,推动“集成电路试验线(小线)+生产线(大线)”工程建设。以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为引领,发挥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支撑作用,建立国创中心整车能效试验室、环境模拟试验室,国汽智联建成国内领先的仿真测试、地图、网联、信息安全四大试验平台。

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孵化链条,布局13家国家级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建设特色科技产业园区。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打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培育“独角兽+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企业梯队,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礼包;通过首台(套)补贴、科技创新服务券等政策,推动区域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深化“三城一区”联动机制,聚焦成果转化、政策协同、载体建设、成果共享等关键环节,与中关村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出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2.0版)》(“人才十条”2.0政策),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创新实施用人主体授权赋能改革,支持用人主体贴近产业前沿和人才竞争一线,制定个性化、定制化人才政策,授权行业主管部门分级分类建立重点用人主体目录。创新实施人才多元评价改革,在条件备案制、评审认定制基础上,增设自主认定制“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等多元评价机制。创新实施政策兑现改革,为加速人才引进设计“人才预认定制度”,获得预认定资格的人才即可先行兑现住房等服务保障待遇,后补人才认定程序。

 ● 经验启示 

经开区锚定高精尖,释放区域创新发展活力,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技术攻关与新兴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等方面的生动实践,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经验与启示。

(一)做到规划先行,保持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经开区从成立之初就锚定了高精尖的方向,做好创新的文章,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扎稳打,善作善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因为经济下行压力而转投粗放发展,也没有因为追求“政绩”而大干快上,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一步步变为了城市发展的壮美画卷。

(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经开区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方向、资本投向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有力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三)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走活高质量发展“棋局”。经开区的发展历史,就是勇于改革、大胆开放、奋力创新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经开区以更加精简高效的机构设置、更加协同顺畅的职权运行、更加精准到位的为企服务、更加热情有力的干事创业,成为北京“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改革”的名片,为今后的创新发展赢得了广阔空间。(来源:北京组工)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中国电源产业网官方在线QQ咨询:AM 9:00-PM 6:00
广告/企业宣传推广咨询:
活动/展会/项目合作咨询: 市场部
新闻/论文投稿/企业专访: 李先生
媒体合作/推广/友情链接: 市场部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

中国电源产业网照明设计师交流群:2223986、56251389

中国电源产业设计师QQ群:10286914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