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廉洁丰碑
2025-04-24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红旗渠工地上严格执行各项纪律和制度,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发现问题查处到位,积小胜为大胜,确保了红旗渠的成功修建。
太行山麓,一条蜿蜒的“人工天河”在绝壁间奔涌不息。20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今林州)儿女用十年光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生命之渠,在太行石壁上镌刻出一部廉洁史诗。在这里,红旗渠纪念馆依山而建,红褐色的建筑与山岩融为一体,如同镶嵌在太行绝壁上的历史丰碑,用一件件展品诠释着红旗渠精神背后的优良作风。
红旗渠纪念馆形态设计为舞动的红色水渠,是红旗渠形态的延伸。展馆陈列包括“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等五部分,全面还原河南安阳林州人民为改变缺水面貌艰苦奋斗的历程,彰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为了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在红旗渠纪念馆展厅第一部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展区,一个被取水绳磨出条条深沟的大井盖,一条条磨痕直观地诉说着林县人吃水的艰难。缺水!为了生存,林县人不得不翻山越岭,远道取水。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数据统计,全县550个行政村,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其中跑2.5公里以外取水吃的有181个村,跑5公里以外取水吃的有94个村,跑5至10公里取水吃的有30个村,跑10至20公里取水吃的有2个村。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年里,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治山治水成绩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正当林县人民乐观地以为已然完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目标,“看天吃饭”的历史似乎马上就要终结之时,1959年春天开始的大旱却像无情的鞭子一样打在干部群众的心上。
县委会议室的灯光亮了一夜又一夜。县委书记杨贵动情地说:“水就是林县的一切!在林县,就得为父老乡亲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县长李贵悲愤地发问:“老天爷,真要把林县人逼上梁山吗?”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发愁地问:“林县哪里还有水啊?”杨贵拍板:“光在会议室是找不出水源的。既然林县境内没有,那就迈开腿,到林县周边看看吧!”
1959年6月13日,县委领导分三路风尘仆仆为林县人民找水去了。杨贵等一路人去山西平顺县考察浊漳河,正是这次考察有了惊喜。浊漳河不仅水量充沛,沿途还不断有较大的山泉水汇入,水量很大,水势喜人。与当地干部群众了解情况后,杨贵的心情十分激动,认为从山西引浊漳河水完全可行。
考察回来后,县委经过认真研究形成了引漳入林的初步设想,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向上级积极汇报,争取支持,推动引漳入林早日上马,另一方面充分征求林县人民的意见。在县委全体(扩大)会议上,杨贵满怀激情地说:“引漳入林是咱林县人的命根子,是咱林县60万人民的希望所在。不上这个工程,就难以彻底解决林县的缺水状况,那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就是对不起全县人民……”
纪念馆内,一张登有《引漳入林动员令》的报纸版面格外醒目。1960年2月10日晚,《动员令》正式吹响了引漳入林的战斗号角,通过有线广播迅速传遍林县的各个角落。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干柴,顿时,全县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摩拳擦掌,决心书、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指挥部。“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修渠十年未发生一起贪污”
在红旗渠纪念馆第二部分“红旗引领,创造奇迹”的一个展柜里,保留着几张票据。一张1963年4月29日开具的发货票证显示,当时购买了125根钢钎,总价为375元;另一张某集体伙房的账单显示,“核准:天1561.5,粮2342.25,款624.50元”。
修渠十年,投资近6865万元的工程,没有一位领导干部贪污受贿、为亲属谋取私利或搞特殊、多吃多占,没有发生一起挪用修渠资金案件。这得益于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系列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筑牢了长渠之基、引来了源头活水。
1960年2月16日,也就是工程开工第6天,引漳入林总指挥部颁布《八项纪律》,其中第五项纪律号召党员干部开展“五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深入工地、深入群众,做到作战是指战员、生产是战斗员、施工是技术员、战地是宣传员、食堂是炊事员,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
在工地上,党员干部总是把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党员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党员干部修5米,只给群众定4米。但在领取粮食补助时,1960年2月至8月,民工补2斤,干部补1.5斤;1961年至1966年,民工补1.8斤,干部补1.2斤……干部的口粮标准始终低于群众。群众说,跟着这样的人干,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他们在太行崖壁上刻下四句话,今天到红旗渠依然清晰可见:“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一定可以搬山头!”
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在《八项纪律》基础上,红旗渠党委(红旗渠指挥部)又适时细化制定了《关于遵守群众纪律的几项决定》《关于民工补助及物资管理的几项规定》《关于财物管理工作的几项制度》《关于干部遵守的十项制度》《关于认真搞好竣工清财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
1960年5月,为了支援修渠前线,林县县委号召县直机关干部职工捐衣捐物,从县直单位抽调一部分同志负责收集。那时候大家都特别困难,捐献的衣物几乎也都不是新的。从商业局来的一个负责收集衣物的共青团员,从大家捐献的鞋子里挑选了两双比较好的据为己有,后来受到了开除公职和开除团籍的严肃处理。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违反规定,都会受到严肃的问责。
红旗渠工地上严格执行各项纪律和制度,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发现问题查处到位,积小胜为大胜,确保了红旗渠的成功修建。
炸药箱上的“收据”
红旗渠纪念馆陈列的“炸药箱”实物。
纪念馆一隅,有一口黑色木箱子。那是20世纪60年代修渠时的炸药箱,外观平淡无奇,盖子内壁贴着一张字条,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这是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委员彭士俊的箱子。
当时,在红旗渠工地,物资奇缺。总指挥部的工作人员随身带的一些物品,像钱款、粮票、手表等东西只能放在地铺上。仓库里放着一些废旧不用的空炸药箱,其他几个人都想买来存放自己的私人物品。彭士俊年龄稍大,有威信,几个年轻人就找到彭士俊,让他给领导反映反映。
彭士俊找了个机会,给当时的指挥长马有金讲了这件事。马有金沉默了一阵儿才说道:“中,就这一回。”彭士俊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
财粮股的人以质论价,每只炸药箱作价7毛5分钱。总指挥部的王文全、李用书等都掏钱买了一只炸药箱,财粮股还给他们每人开了一张收据。彭士俊怕别人说闲话,也怕以后说不清,就把收据粘在了炸药箱的箱盖背面。在工地上,他一直用着这个炸药箱,用了好几年。后来,红旗渠纪念馆征集文物时,他就把这只箱子捐给了纪念馆。
正是因为有了党员干部带头遵守纪律规矩,有了所有人“不贪占公物”的好风气,才有了在最终的财务盘点时,账面为“正负零”,也就是说,这样庞大的工程财务差错率为零!
如今,这张收据依然贴在箱子盖上,接受着历史的检验。这张普通的收据,不仅是红旗渠建设者坚持党性原则的合格证,也成了红旗渠建设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见证。
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缠绕于太行山腰的红旗渠,仍然在崇山峻岭中静静地流淌着。红旗渠的水波里,沉淀着共产党人“滴水穿石”的坚韧与“一尘不染”的纯粹。这座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室,更是一面永不蒙尘的明镜——它映照出:真正的丰碑,从不在山巅,而在民心。(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王晓光|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研究
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而形成的新要求新论断新战略,也是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厘清“为何斗争”“靠谁斗争”“怎样斗争”等重大问题,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要求,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提升伟大斗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
首都应急青年突击队 在防汛抢险中彰显青春担当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团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应急青年突击队作用,组织团员青年持续奋战在防汛抢险最前线,发出《关于号召全市应急青年积极参加防汛抢险工作倡议书》,吹响青春集结号。
-
把责任扛在肩头——记北京抗洪一线挺身而出的党员干部
当肆虐的暴雨山洪来临,山塌屋倒,桥断路毁。北京抗洪一线党员干部把责任扛在肩头。一句句“我是党员,我先上”“有我在,请放心”“我们在,不要怕”掷地有声。一袋袋沙包,一盏盏明灯,一条条抢通的道路……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随处可见基层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
-
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在能上能下工作中搞好人主义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增第八十五条,规定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搞好人主义,以党纪政务等处分规避组织调整,以组织调整代替党纪政务等处分,或者有其他避重就轻作出处理行为,情节较重的,给予相应处分。
-
蔡奇看望慰问北戴河暑期休假专家
蔡奇指出,专家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形成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
鲜红军旗高高飘扬,八一军徽熠熠生辉
鲜红军旗高高飘扬,八一军徽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八周年。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引领全军开创了强军事业新局面,引领人民军队现代化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中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