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铸魂 | 红色堡垒,与城市脉动同频共振
2025-07-22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上海,一座光荣之城,红色基因渗透进城市血脉。上海,也是一座开放之城,各类信息、资源密集交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上海始终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到国家赋予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中,将基层支部建设融入楼宇肌理、街巷烟火、社区里弄、云端经济,与城市脉动同频共振,为建设人民城市凝聚澎湃动力。
2025年是党的支部建设100周年。《上海支部生活》日前围绕“支部建设”主题策划“堡垒铸魂”专题报道,从抓实支部设置“主阵地”、坚强支部班子“火车头”、烧旺组织生活“大熔炉”等方面,透视上海“支部建设”走在前头的创新实践。
上海,一座光荣之城,红色基因渗透进城市血脉。上海,也是一座开放之城,各类信息、资源密集交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上海始终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到国家赋予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中,将基层支部建设融入楼宇肌理、街巷烟火、社区里弄、云端经济,与城市脉动同频共振,为建设人民城市凝聚澎湃动力。
● 支部建在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当咖啡店员江泓被徐汇区天平路街道新成立的咖啡行业党支部“拉”进党员群时,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正在悄然编织一张新的“红色网络”,它的触角从社区、国企等围墙内“单元”延伸至街区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围墙外“群体”,帮助他们不断找到组织找到“家”,成为人民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新型“生力军”。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大量“小个专”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毛细血管密布街巷。他们流动性强、组织归属相对弱,长期处于党组织覆盖“空白点”,“口袋党员”“基层治理触角延伸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单位制党建与新兴经济生态出现结构性错位。2024年,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针对性、适应性,上海探索以“铁打的营盘”凝聚“流水的兵”,全面推进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攻坚行动(以下简称“全覆盖”),以支部建设为核心载体,把咖啡店员、小店店主、外卖骑手这些群体纳入组织体系和服务范围,探索出一条适应超大城市的基层党建新路。截至2025年初,全市新建街区党组织902个、业缘类党组织94个、群体类党组织64个,覆盖市场主体42.74万家、人群282.04万人。
面对新兴领域业态多元、人员流动的特性,上海摒弃“一刀切”模式,明确四类覆盖路径——区域覆盖、行业覆盖、重点覆盖、人群覆盖。各街镇可因地制宜,以“有效”为原则,实现组织覆盖的精准化。
例如,以地理网格为基础设立街区党支部。普陀区将全区划分为42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成立街区党支部。当在梅川路宠物店发现安徽籍流动党员小陶时,郝璇第一时间对接其老家党组织,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徐汇区天平街道66梧桐院天平邻里汇
针对特色产业成立业缘型党支部,通过行业覆盖发挥作用。梧桐掩映的徐汇区天平街道咖啡店密集。这里成立全市首个咖啡行业党支部,将分散在30余家咖啡馆的“口袋党员”纳入组织。金山区张堰镇则建立蔬菜花卉业党支部,覆盖农业合作社专业群体……
聚焦城市治理难点、群体特征等设置功能型支部或者专属支部,比如“小哥党支部”“凝新党支部”“小个专党支部”等,实现重点覆盖、人群覆盖,实现党的组织延伸到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触角。
开展“全覆盖”工作,要摸清底数、研透规律。在对小个专、新就业群体等开展常态化走访过程中,各街镇下沉力量、街区党支部及时准确了解群众诉求,始终坚持需求精准挖掘与资源动态匹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全覆盖”工作,也因此成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生动体现。“四百”大走访等工作机制的应用,让新兴领域党员群众对党组织有了更深的情感归集。正如一位包子铺店主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组织看到了我,我才看清了自己是谁。”
支部能否有效运转,核心在于骨干队伍的能力支撑。街镇机关干部、下沉条线干部、社区干部、退休党员干部、商户和新就业群体党员代表……“全覆盖”开展过程中,上海各区、街镇探索组织架构创新,街区党支部班子有专兼职结合,也有交叉任职,破解了传统党建模式、做法在新兴领域“水土不服”的难题,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全覆盖”工作将组织根系扎进街区,结合各级党群服务阵地功能升级,以组织穿透力打破空间壁垒,做实精细服务。900多个街区党支部,如同一个个服务枢纽和治理引擎,为商户和新就业群体纾困解难,激活营商动能和多元治理力量,使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地生根。
“全覆盖”工作通过支部建设的系统性创新,实现了组织覆盖与功能升级的双重跃迁。据统计,“全覆盖”开展以来,全市累计解决新兴领域诉求1.4万余件,相关12345工单量与信访量显著下降……数据印证了“支部强则治理强”的内在逻辑。
在“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上海着力推进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将城运网格、警务网格、综治网格等多种网格“合一”,形成全市800余个网格,各条线部门已派驻或下沉网格工作力量1.7万余人,统筹各方力量,解决治理难题。
随着“全覆盖”和“多格合一”工作的深入推进,“城市烟火气”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街区、网格等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成为激活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
在基层社区,上海推动“红色物业”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脉络,形成党建引领下业委会与物业公司协同共治的新格局。除了加强居民区“大党委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居民区“1+3+X”工作格局外,上海在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两个维度同步发力。
一方面,上海做实业委会“两个覆盖”,以“党支部+党的工作小组+党建指导员”的方式,加大业委会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另一方面,扎实推进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将社区物业打造成“党的工作队”。例如,闵行区探索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归口属地街镇管理,建立物业党建联盟,通过党员示范岗等形式,提升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工作质量。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积极推行交叉任职,党对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领导全面加强。居民区党组织领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
上海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坚持把支部建在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强化制度赋能,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组织保障。
● 支部建在“竖起来的社区”
在上海垂直生长的城市天际线中,党建引领成为激活楼宇治理的“红色引擎”。从1999年浦东嘉兴大厦诞生全国首个楼宇联合党支部,到如今“楼委会”“楼事会”的“善治理”模式,楼宇党建实现了从填补组织空白到引领多元善治的深刻转型。
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上海产业升级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大量“两新”党员涌入商务楼宇,传统社区党建难以覆盖这一“竖起来的社区”。1999年6月,浦东嘉兴大厦率先成立全国首个楼宇联合党支部,将分散在不同企业的党员纳入统一管理,开创了“支部建在楼上”的先河。
楼宇支部建设早期以物理空间载体为核心抓手。2002年,静安寺街道在中华企业大厦设立上海首个楼宇党员服务站,通过固定阵地实现组织“有形覆盖”。此时的支部职能聚焦基础党务:党员关系转接、组织生活开展等。后来,随着楼宇“三高两快”(高学历、高技能、高收入、流动快、思维快)人群特征凸显,单一组织覆盖已无法满足需求。支部建设转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项目化运作凝聚人心。例如,静安寺街道创新“党群服务站+企业服务站”双站融合模式,推出白领食堂、健康咨询等即知即办服务。在空间载体上,恒隆广场党建站点从之前的地下室迁至300平方米敞亮空间,2023年更是入驻高楼层“景观位”。
支部服务形式也持续创新。如嘉兴大厦党委打造“企业家沙龙”“公益服务圈”,将理财讲座、非遗体验等引入楼宇。更具突破性的是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介入——2009年静安区成立“白领驿家”,在多个楼宇站点推出“最潮党课”等品牌,多名白领在参与后当即递交入党申请书。
2018年后,楼宇党建迈入功能深化阶段,支部联建机制突破单楼局限。例如,静安寺街道组建金融行业党建联盟和专业服务业党建联盟,以“业缘”重构组织纽带。2022年,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成立“省部楼宇党建联盟”,促成18幢楼宇共享停车位,破解核心区停车难。
近年来,上海楼宇党建进入“善治4.0”阶段,支部建设与“楼事(委)会”制度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一楼宇一党组织一楼事(委)会”治理架构。截至2023年,陆家嘴建成147家楼事会,覆盖90%税收亿元楼宇,楼宇党委与楼事(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从物理覆盖到价值引领,从服务赋能到多元共治,上海楼宇党建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一条重要经验:党的组织创新只有与经济规律、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才能激活蓬勃的生命力。
● 支部建在最前沿的产业
1400余本书籍精华解读,86亿人次音视频播放量……这是帆书在数字世界构建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5年间,帆书成立的党组织从党支部升格成为党总支,下设“火种”与“转折”两个党支部,名字正源于两本红色经典。作为党员,公司的发起人樊登深刻认识到:要践行公司使命,就必须通过党建引领,率先在企业员工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帆书积极践行“党建七进”,即党的领导进章程、党的精神进议题、党的理论进头脑、党的旗帜进项目、党建经费进预算、党的关怀进人心、党员感情进公益,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戎磐网络是一家以人工智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安全产品研发与服务提供商。专注于防范重大网络威胁、打击境外黑客黑产。2018年,戎磐网络成立党支部时,创始人刘旭的身份从退伍军人“无缝切换”为党支部书记。这支仅有7名党员的“精锐小队”,覆盖了公司高管、研发与市场核心岗位。支部以“党建引领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打造“工匠型党支部”品牌,将“红色基因”融入技术创新,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近三年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形成了“开放、坚韧、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
同样以“小支部 ”撬动“ 大创新”的科创企业,在上海还有千千万万。在上海硅巷实验室里,党员工程师正调试打破垄断的传感器芯片;在屏幕前,党员团队守护着进博会的网络安全防线;在“红色书房”中,党史内容收获超2亿次点击……上海注重超前探索,在申城新质生产力的脉络中,党支部正深深扎根于创新最活跃的“创新链”。
杨浦区委以互联网组织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党组织和企业“同步培育”,为互联网企业植入“红色种子”,推动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把党组织植根于“城市发展最活跃的经络”;迅速成长的上海本土互联网企业“拼多多”,创新“支部建在业务最前线”组织设置,做到业务拓展到哪里,党组织建设就同步覆盖到哪里;秉持“一流园区靠一流党建”理念的张江科学城,已经覆盖1663个基层党组织,23178名党员……
上海着眼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建立浦东新区张江园区人工智能岛、国际创新港等新型行业党组织,开展“把党旗插在攻坚战役第一线”等活动,引领广大党员勇攀科技高峰。紧贴上海全市“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推动国有企业党组织当“链长”、属地党组织担任“群主”,以党建为纽带,链接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各类主体,助力跨境金融服务、现代航运服务等产业迅速发展。立足G60科创走廊建设,探索把党组织建在经济最前沿、最活跃的产业集群上,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示范走廊。
上海充分激发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内生动力。突出抓好新闻门户、网络社交、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实现从“要我建”向“我要建”的积极转变。2019年以来,分别推动小红书、分众传媒、今日头条、七猫小说等一批重点互联网企业建立党组织。在市、区两级直接联系的重点民营企业中互联网企业有40家,市、区网信部门直接联系互联网企业93家,基本覆盖进入全国百强互联网名单的企业。
上海以组织力激活创新力的实践表明:当支部扎根技术攻关最前沿、产业升级最痛点、人才汇聚最密集处,“党建红”便能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强算法。
从城市天际线到充满烟火气的街区,从居民区物业到技术攻关最前沿,上海始终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组织下沉回应空间变革,以精准服务适应多元人群,以机制创新匹配复杂场景。当楼宇白领、街边店主、快递小哥在“楼事(委)会”“街委会”“暖新巢”中从城市建设的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基层支部建设与人民需求“零距离”共振,将不断激活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发展活力。(来源:《上海支部生活*先锋》)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王晓光|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研究
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而形成的新要求新论断新战略,也是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厘清“为何斗争”“靠谁斗争”“怎样斗争”等重大问题,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要求,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提升伟大斗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
首都应急青年突击队 在防汛抢险中彰显青春担当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团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应急青年突击队作用,组织团员青年持续奋战在防汛抢险最前线,发出《关于号召全市应急青年积极参加防汛抢险工作倡议书》,吹响青春集结号。
-
把责任扛在肩头——记北京抗洪一线挺身而出的党员干部
当肆虐的暴雨山洪来临,山塌屋倒,桥断路毁。北京抗洪一线党员干部把责任扛在肩头。一句句“我是党员,我先上”“有我在,请放心”“我们在,不要怕”掷地有声。一袋袋沙包,一盏盏明灯,一条条抢通的道路……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随处可见基层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
-
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在能上能下工作中搞好人主义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增第八十五条,规定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搞好人主义,以党纪政务等处分规避组织调整,以组织调整代替党纪政务等处分,或者有其他避重就轻作出处理行为,情节较重的,给予相应处分。
-
蔡奇看望慰问北戴河暑期休假专家
蔡奇指出,专家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形成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
鲜红军旗高高飘扬,八一军徽熠熠生辉
鲜红军旗高高飘扬,八一军徽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八周年。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引领全军开创了强军事业新局面,引领人民军队现代化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中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