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活-中国电源产业网-新能源与电源官方网站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平谷蓝天救援队转运、疏散受灾群众1000余人

2025-08-1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不同的人们因同一个初衷走到一起。而在党建引领下,如孙艳丽、李立阳一样,队伍中的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队员也纷纷挺身而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在这一刻具象化了。这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成为一种责任。

image.png

“村民一个都不少,就踏实了”

——记平谷蓝天救援队顶风冒雨、日夜兼程转移被困群众

雨还是下起来了。7月27日傍晚,平谷区升级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当天北京全市最大小时降雨强度出现在平谷万家庄。预报提示市民,注意防范,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在平谷区蓝天救援队队部,备勤队员们早早便严阵以待、心弦紧绷。次日天刚亮,由党员干部带头的冲锋小队便率先冲破雨幕、向险而行,成功转移出被困在山区的38名村民,也是首支进入镇罗营镇北水峪村的救援力量。徒手开路,穿越湍流,一度与后方失联,当确认38名被困村民一个都不少、安然无恙的瞬间,所有的艰险跋涉仿佛都有了答案。如果有些时候,人们可以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对于蓝天救援队的队员来说,便是此刻,“看到被困村民一个都不少,我们就踏实了”。

image.png

7月29日,平谷蓝天救援队队员背着群众转移

“绷紧一根弦”救援队提前一周备勤

“七下八上”是北京重要防汛关口。收到暴雨红色预警时,平谷蓝天救援队已经备勤超过一周时间。党支部书记孙艳丽说,最近几年,这也是他们全年工作中最紧张的时间段。许多准备工作都得提前,抽水泵、发电机、马甲是常备的,早早就装上了车,同时还得确保对讲机也满电待命——按照以往的救援经验,一旦没了移动信号,手机就成了摆设,队员们的联系全靠对讲机、中继台维持。

如果说前期的备勤只是“箭在弦上”,那么当看到预警信号时,按孙艳丽的话说,“这根弦就彻底拉满、绷起来了。”7月27日晚到28日凌晨的雨夜是最难熬的,暴雨声混沌一片不再分明,像是笼罩在黑夜的白噪音,不给人一点儿喘息的机会。“天像被谁捅漏了似的。当时我们就意识到,有成灾风险,第二天大概率得出勤支援了。”孙艳丽记得,许多队员也提前集结到了队部,为的就是第二天能早点走。

“我记得28号天没亮,队长李学飞就在群里通知大家,雨太大了,当天要做好准备增援。果然那天刚过6点,我们就收到了上级的指示,得去抢险。”孙艳丽向记者回忆,消息一来,便得到群里十几个队员的迅速响应,考虑到抢险救灾的强度,最先出发的救援小队全部由男士组成,由队长李学飞带队,孙艳丽组织队伍中的秘书组负责后方的调度和联系,一个小时不到,队员们已经上路出发。

现场的情况比队员们预想得要严重。孙艳丽坐镇后方,心理压力并不比前方救援队轻松多少,“当天上午8点,他们第一站到达的是金海湖,情况还好,我们接到上级部署的主要任务是疏导交通、进行抽水作业。但中午到达的第二站镇罗营镇,单看前方传回的现场照片,我们就捏了把汗。”

转移38名村民经历10小时跋涉

事实上,对于蓝天救援队队员来说,救援任务不仅限于汛期抢险,平时在山野、水域的救援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再加上队员们几乎都是本地人,平谷的山野乡镇,他们都很熟悉。但也正因为这份熟悉,当自然灾害损毁山林村镇时,那景象带来的冲击才格外巨大。“路基被掀了起来,汽车叠压在一起,还有那些山间的巨大石块,也被水冲到了山下。”孙艳丽说。

这时候最怕的就是失联。孙艳丽立刻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救援经历:那是在外省,她线上收到消息,上游水库要破堤,前方队友却联系不上,一时间救援队伍的微信群里“炸了锅”,直到四五个小时后才陆续收到队友报平安。信息传达不到位,救援队伍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这边孙艳丽还在担心队友安全,救援一线,党员李立阳和伙伴们却无暇顾及。7月28日中午12点,他们到达镇罗营镇平关路,距离需要救援的北水峪村还有6公里。通往村庄的桥已经被冲断,桥下是湍急的水流。

“幸好平谷区城管局派来了机械增援抢修,我们才能顺利抵达对岸。”可后面的路途更是难行。李立阳讲述,曾经的道路已经被完全冲毁,任何机械和车辆已经难以抵达,蓝天救援队在队长的带领下走在最前面,需靠双手搬运石头,才能开拓出一条可供通行的山路;行进过程中,也需要数次搭好人墙、绳索,蹚过急速前进的水流。

“山区救援和平原地区的救援很不一样,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李立阳近年参加过不少国内的救援行动,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山区救援意味着要面临更严峻的自然环境挑战,“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突发的山体滑坡。我们这次也是,有的地方刚走过,山体就滑塌了下来,每次想起都会后怕。山石也与平原地区不同,山里石头棱角分明,磕磕碰碰也更容易受伤。”

其间,与后方联系的信号也曾一度失联,前后方同时陷入未知。前方队员心里忐忑,孙艳丽那边也跟着着急,“后来我们选择每隔一公里左右,留一个队员,通过手台信号中转,才能把山里的情况传递出去,也和后方报了平安。”李立阳说。

聊起这些时,已经是后话了。救援中的李立阳和队友们可没时间细想,“当时得和时间赛跑,就想着得早点抵达村庄。”从7月28日中午进山,到29日上午,几乎一天一夜,日夜兼程来不及睡觉休息,队员们才终于见到已经断水断电、一直处于失联状态的村民。

这是村民们在大雨过后看到的第一支来自外界的救援力量。李立阳回忆,当时村里的书记清点过村民人数,一共38人,暴雨过后一个都不少,这对于救援队伍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好消息,“看到他们状态都不错,我们心里就踏实一些了,这一路值了,不算白忙活。”

考虑到后续面临的山体风险,转移群众仍然迫在眉睫。尽管已经拼抢出一条道路,但出山的路,并不比进山更好走。38名村民里,年纪最大的已到耄耋之年,最小的不到2周岁,还有两位老人出行离不开轮椅。带着这些村民,又经历了10个多小时的跋涉,将大家平安地送到通往安置点的大巴后,李立阳说自己和队友们心里的石头,才终于放了下来。

挺膺担当 想在紧要关头伸出援手

连续奋战38小时,出动60人次、20车次、9舟次、抽水泵10台,转移群众38人、清理淤泥2公里,排除积水。7月28日至30日暴雨期间,平谷蓝天救援队开辟生命通道,转运、疏散受灾群众1000余人、转移物资超过3吨。

8月上旬,北京仍处汛期。孙艳丽和队友们也始终处于备勤状态,只有遇到天气好的时候,才终于能稍稍松开紧绷的弦儿,在夏夜睡个好觉。李立阳这边,最近几天一得了空,还会前往镇罗营参与灾后的修复建设,他说这没什么,“支援建设的村庄,紧挨着我媳妇儿娘家的村,大家都认识、熟悉,我想来搭把手。”

这是包括孙艳丽、李立阳在内,许多蓝天救援队队员加入这个组织的初衷。“我是2018年加入的。之前也参加过几次任务,就喜欢上了这个组织。”孙艳丽说,在蓝天救援队能学到许多应急知识,她也想在身边人需要的时候,能伸手救助,帮助别人。李立阳比孙艳丽进入蓝天救援队的时间稍晚些:“当时我有哥们儿在蓝天,经常听他说起这个队伍,觉得做的事儿都很有意义,能真正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经哥们儿推荐,我成为一名蓝天救援队队员。”

不同的人们因同一个初衷走到一起。而在党建引领下,如孙艳丽、李立阳一样,队伍中的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队员也纷纷挺身而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在这一刻具象化了。这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成为一种责任。

他们告诉新京报记者,很多人不了解蓝天救援队,以为这是一项职业、一份工作。但其实,队伍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蓝天救援本质上是公益组织。平谷区蓝天救援队的千余名队员,都是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服务于公益事业。

image.png

蓝天救援队队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也有人觉得,蓝天队员们本身就是历经训练考验、在踏入队伍前就具备极专业背景的抢险队员。而事实上,如孙艳丽、李立阳在加入队伍前,还只是没有专业技能的“小白”。在队员们提供的现场图片中,李立阳看起来身形结实,但偶尔一些角度仍让人觉得有些单薄;有的队员看起来身形高大,但背送村民时,还是会不小心流露出饱满的肚腩和疲惫的面庞。一线救援中,没有“超人”出现,更多的是来自基层的“凡人力量”。

“一开始也怕危险,毕竟什么都没学过。”他们说。但作为党员,他们更清楚肩上扛的责任。正是靠着“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信念,他们主动投身专业培训,在一次次实战中积累经验,逐渐从普通队员成长为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的先锋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一名党员把群众的安危放在心头,把责任扛在肩上,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在危难时刻成为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来源:新京报)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中国电源产业网官方在线QQ咨询:AM 9:00-PM 6:00
广告/企业宣传推广咨询:
活动/展会/项目合作咨询: 市场部
新闻/论文投稿/企业专访: 李先生
媒体合作/推广/友情链接: 市场部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

中国电源产业网照明设计师交流群:2223986、56251389

中国电源产业设计师QQ群:10286914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