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氢动力”助力智慧生态港建设
2020-05-15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在全球首个“氢+5G”智慧生态港青岛港建设过程中,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提供了60kW燃料电池,为港口“轨道吊”设备提供电力,用于清洁高效开展集装箱吊装作业。
近日,在全球首个“氢+5G”智慧生态港青岛港建设过程中,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提供了60kW燃料电池,为港口“轨道吊”设备提供电力,用于清洁高效开展集装箱吊装作业。经调试,轨道吊系统运行正常,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燃料电池在港口轨道吊上的首次应用,将进行为期3个月的试运行,为后续产品的批量应用开展技术验证。
为绿色港口建设贡献航天智慧
据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该项目负责人张伟介绍,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能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作为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氢能相比其他能源,具有资源丰富、来源多样、可储存、可再生、热值高、清洁无污染的优点,是同时满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能源之一。
青岛港采用燃料电池自动化轨道吊,旨在取代原先直径6米、重达约3吨的高压卷盘电缆装置,这个长达400-500米的“大辫子”,电压高达10000伏,为了给机器供电,有时需要在地面拉出很长的线,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相比之下,燃料电池系统不仅减轻了设备自重,降低了设备机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而且发电效率高、无噪声、安全性好,轨道吊实现完全零排放,也为建设全球“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国内燃料电池行业“先行者”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早在2001年就开始燃料电池相关研发,在国内最早开发出薄型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掌握电堆以及金属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零部件自主核心技术,获专利授权21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斩获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空间产业暨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展览会“产品金奖”等四项全国级大奖。
2019年,为打通燃料电池规模化制造瓶颈,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积极布局燃料电池产业,建成了可复制、国内领先的包括膜电极、金属双极板、电堆集成、电堆测试、系统集成、系统测试等生产环节的全流程燃料电池生产线,并完成了30kW~100kW系列化产品定型,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双方合作是偶然,也是必然
青岛港为建设全球首个“氢+5G”智慧生态港,选择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合作,是偶然,也是必然。经合作伙伴推荐,青岛港到所现场调研,对该所燃料电池产品技术水平给予充分肯定,但却只给一个半月时间交出样机。按照正常流程,该套产品从设计到完成至少需要4-5个月时间出产品样机。
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满足用户交期,该项目以通用型60kW燃料电池系统为基础,按照港口轨道吊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标定和调整。张伟和团队从今年1月份开始,就连春节放假期间都在与用户保持密切沟通,不断修改设计方案。3月25日,产品运输到青岛港,4月初就完成了燃料电池系统装机调试,运行正常,得到用户高度评价。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空间电源研究所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聊聊刀片电池的BMS采样板连接方式
刀片电芯是最近几年在汽车电池包上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产品,作为一种新的产品应用,它给BMS采样板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使用场景。
-
BMS电池管理系统都管了些啥?
BMS主要负责监测电池组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可实现调节电池电压均衡、控制电池的充放电过程、SOC的估算、SOH和SOP的状态监测、温度监控、故障诊断与保护等功能。
-
案例分析:从钳位电路引出的BMS电源电压抬升问题
对于SBC来讲,其上的线性电源被用来给一些数字电路供电,或被当成参考电压源,但是这些线性电源可能也不具有灌电流的能力,外部输入的信号如果钳位到此电源或者上拉到此电源,就会产生电压抬升的问题。
-
新能源未按要求配储,不得并网,不予调度?支持还是反对?听听各方的声音
市发改委及有关部门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关工作,围绕“风光氢储”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我市重振雄风贡献能源力量。
-
案例分析:BMS电气测试中短路保护测试出现的硬件故障
作者举例子来说明在电气测试中的短路保护测试中出现过的问题,请参考。
-
2022十大汽车政策盘点丨利好政策频出 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今年以来,伴随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冲高,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也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