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在摸索中进入爆发前夜
2017-08-08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中国储能网讯:目前,全球储能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抽水蓄能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压缩空气、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酸(铅炭)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技术都已经得到了部分商业化或示范验证。
中国储能网讯:目前,全球储能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抽水蓄能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压缩空气、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酸(铅炭)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技术都已经得到了部分商业化或示范验证。
新型储能技术如锂浆料电池、固态锂电池、液态金属电池、铝空气电池等相关技术研发进展也十分迅速。储热、储冷、储氢技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种储能技术路线正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新业态。
在我国,先进大容量储能技术还处于多种技术并存的发展初期,每类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没有形成主导性的技术路线。它也面临着关键材料、制造工艺和能量转化效率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储能产业的规模化应用还需进一步解决稳定性、安全性、低成本、长寿命以及资源再利用等相关问题。
我国在探索储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途径上,主要呈现出以下六种主流的商业模式。一是新能源并网电站配置储能;二是储能用于电力辅助服务;三是在用户侧配置储能;四是通信基站配置储能;五是微电网配置储能;六是移动储能应急电源。
随着我国储能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应用的过渡,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将不断呈现出来。电动汽车光储充一体化的应用、储能在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储能参与多能互补项目、增量配网储能的应用、电能替代等都会给储能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在储能“热潮”不断升温之下,电池企业、光伏企业、系统集成商、逆变器和控制系统企业、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商、电动汽车企业等,都纷纷涉足储能领域。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不断优化也将更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
据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已规划的储能项目装机达1100兆瓦左右,其中不包含抽水蓄能电站和储热项目。虽然市场增速明显,但投资回报周期仍然比较长。比如华北地区,电网提供调频辅助服务的投资回报期是4年左右,而在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区,通过峰谷电价差赢利的用户侧储能系统的铅炭电池的投资回报期需要6到8年左右,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投资回报期需要8到10年左右。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专家组近期在实地走访调研中掌握的情况,今年上半年,铅炭电池储能技术的建设成本在人民币1000元/KWh-1200元/KWh之间,但其价格随着铅价的波动也会产生变化;锂电池储能技术的建设成本在人民币1500元/KWh-2200元/KWh之间。
预计到2018年,锂电池技术的成本区间将降低到人民币1200元/KWh-1400元/KWh。建设成本的大幅下降将为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国家相继发布的相关调频调峰辅助服务政策、微电网支持政策、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储能产业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储能技术路线图等,虽然已经给予储能项目一定的准入空间和支持力度,但是还缺乏细化的市场参与机制和运营细则。
未来,如何进一步结合储能的性能优势和价值,挖掘储能项目的更多收益,将是储能产业能否进行商业化运营的痛点所在。同时这也需要与国家相关的电改政策以及关联产业的规划等结合起来,做好顶层设计规划与研究。
(本文作者为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
来源: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6MWh集装箱储能是大势所趋?
通过盘点我们不难发现,依托产品优势头部的储能电池企业首先实现了在新一轮容量升级竞赛中的率先“抢跑”,然而参考5MWh到6MWh不到半年的迭代周期。如何守住“高地”并且持续领先,是现阶段优胜者们共同面对的难题。
-
大型储能商业模式分析
储能行业的发展由市场和政策两方面推动,主体由储能投资方和政策制定方决定。政策制定方考虑能源转型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积极推动储能市场的发展,而储能投资方最关心的是储能的经济收益,目前我国大型储能的应用场景主要为风光配储、调频等辅助服务、独立共享储能、工商业储能。
-
国家电投大规模采购!450MWh户用储能+450MWh台区储能!
12月19日,国家电投物资装备分公司、电能易购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度储能设备电商化采购招标发布,其中包含户用储能6个标段,共计450MWh,台区储能6个标段,共计450MWh。
-
史上最全储能电池参数详解
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寿命的提升,储能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应用。
-
到底是什么原因正在影响废铅酸蓄电池行业?
近年来,汽车、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和储能等领域对铅酸蓄电池的需求持续扩大,我国铅酸蓄电池报废量也随之迅速增加,但目前我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发展不规范,回收渠道较为混乱,非法或非正规企业众多,违法经营现象严重,产生的环境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阻碍。
-
上海航天八院811所:深耕氢能领域,助力氢能+5G
在全球首个“氢能+5G”智慧生态港——青岛港建设过程中,上海航天八院811所提供的60kW燃料电池系统,为港口轨道吊设备提供电力,用于清洁高效的开展集装箱吊装作业。